政策赋能、技术驱动、场景落地:中国低空经济跨越式发展与未来图景

珠海航展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展览,在202411月的航展中,大国重器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嫦娥六号探测器、月球背面月壤样品等展品颇为引人关注,而本届展览首次设立的低空经济馆也大放异彩,成为了亮点之一,融合直升机垂直起降、与固定翼飞机高速巡航双重优势,可执行特殊重要任务的倾旋转翼无人机,可在公路、土路、草地轻松起降的无人运输机……其集中呈现的无人设备、无人系统的全景化展演活动,为低空经济企业提供更多创新应用场景和合作机会,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展现了更多可能。

2024年,从3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到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再到11月珠海航展上的专题展示。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技术创新层层突破,产业生态繁荣壮大,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从空中飞走向落地用,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Image

珠海航展低空经济馆




低空经济及其应用场景



低空经济是指一般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低空经济既继承了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新型低空生产服务方式,依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形成了一种容纳并推动多领域协调发展的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综合经济形态。

2024227日,峰飞航空科技自主研制的5eVTOL航空器盛世龙进行首次航线飞行演示,完全模拟一家人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飞至珠海九洲港码头,将单程2.53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这是全球首条跨海跨城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线的公开首次演示飞行,跨越珠江入海海湾,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两座核心重要城市,往返飞行超过100公里。

202487日下午,中国首个中欧班列+低空物流配送模式落地成都,这也是成都国际铁路港跨境电商进口商品无人机直达配送业务的首秀。这一业务串联起中欧班列和低空物流两种运输方式,进口商品经中欧班列抵达成都的时间相比海运节约30天。同时铁路运输和无人机直达配送都使用电力驱动,物流运输方面平均减少56%碳排放。国家邮政局统计,2024年以无人机为主的低空物流需求增长超过18%

2024年,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以水稻作物为重点,开展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集成配套示范3万亩,辐射带动15万亩以上,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图像传感器,获取田间水稻叶片光谱信息,开展农作物植株营养动态诊断监测,采取无人机航化作业+水溶性新型肥料作业模式,利用无人机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等水溶性叶面肥料。

2023年,在京津冀暴雨洪涝灾害中,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灾区大面积公网瘫痪,导致北京和河北数十个乡镇出现通信失联或中断情况,造成灾情不明、指挥不畅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救灾迫切需求,应急指挥通信保障突击队利用大载重无人机、系留无人机等多种机型搭载通信基站,通过卫星、宽带自组网等中继方式,克服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条件,快速恢复河北涿州、涞水等地重点失联区域通信信号,实现现场指挥部和失联区域互联互通。

众多低空多场景应用示范展现了发展低空经济的美好前景。低空经济产业与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将使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通过创新驱动与更多的产业交叉融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


Image

无人机配送




低空经济发展重点与地理信息应用



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好比要致富、先修路。重点打造的四张网,设施网:无人机执行飞行任务的直接依托,包括无人机起降点、充电站等,出现异常状况时所需的备降点、迫降点等,以及日常运维的维修站、业务场景需要的接驳站、装卸站等。空联网:实现全方位覆盖低空空域的集通信、导航和检测等议题的信息基础设施。航路网:为在无人机执行前进行规划适航空域并设计安全合理的航路航线,以及及时协调地面物理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服务网:以数字化管服系统的软件为主,主要满足职能部门监管管理要求和企业的飞行要求。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其中就包括地理信息、遥感、导航、数字孪生等一系列技术的融合应用。这些技术在低空经济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能够显著提升低空活动的安全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设施网建设方面,低空设施选址中,可以分析城市地形、建筑高度、人口密度等地理数据,科学规划无人机起降场、充电站、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同时,通过遥感监测低空飞行对噪声、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优化低空经济布局。

空联网建设方面,可以为低空风电、太阳能无人机基站等新型能源和通信设施提供选址与运维支持。

航路网建设方面,可通过GIS平台作为时空底座,构建时空资源、三维地图、城市CIM、知识库、规划库,为无人机和低空飞行器提供实时地形、建筑物、障碍物(如高压线、信号塔)及禁飞区的空间数据,进行空域管理、航路规划,满足空域智能管理需求。

服务网建设方面,建设低空监管/管理系统(联通军民航监管和政府管理服务),低空飞行服务/管控系统(连通飞行器、无人机管理企业、提供飞行服务与管理),满足职能部门监管管理要求和企业飞行需求,对低空应用场景进行管理赋能。

GIS技术可以介入到低空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赋能低空经济。以中地数码MapGIS平台为例,首先搭建低空空域数字底座基础设施,利用MapGIS强大的Desktop混合数据库存储模型,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无人机相关数据进行存储,利用高效渲染策略等实现低空空域可视化,再把各种空域要素集成与低空网格融合,实现精细化管理,通过数字孪生实现低空场景可视化的效果;其次,利用GIS的核心——时空智能算法。比如MapGIS现阶段有矢量、影像、实时、文本、空间机器学习五个维度300多个分布式算子,同时集成了像DeepseekChatGPTLLM等多模态模型,SAMHallo等视觉模型,充分满足整个低空运营管理要求,可以实现考虑高空建筑物、风速、风向、人文信息等多种因素在内的智能化航路分析和规划,从而实现空域的规划分配、风险预警、环境分析以及飞行监控;最终开展各种场景应用、决策制定。

在低空应用场景中,无人机配送需要地理数据分析居民区、交通网络和配送需求热点,优化无人机配送路线和仓储点布局;在灾害场景中,要结合灾区地理信息快速生成临时航线,避开损毁道路或危险区域,提升救援效率;智慧交通建设中,将低空交通网络与地面交通系统的地理数据融合,可以构建立体化交通管理体系;精准农业中,无人机结合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农田测绘、作物健康监测(多光谱遥感)、精准喷洒和播种,提升农业效率;低空观光旅游中,可以基于地理信息设计低空旅游路线,整合AR/VR技术提供沉浸式导览。

地理信息及相关技术通过提供高精度空间数据、动态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已经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赋能工具。未来随着低空空域开放和技术融合,其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展,推动低空经济向更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Image

低空管理平台




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一路向好



2009年,中国民航大学副教授李卫民在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研究研讨会提出低空经济概念。2010年,中科院周巧红教授在《安阳日报》介绍低空经济2011年到2020年,许多学者、官媒先后对低空经济概念定义和产业沟通等进行了阐述。无人机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应用。202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这是低空经济一词首次写入国家规划,具有标志性意义。2023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新兴产业。242月中央财经会议又对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部署。2024年两会,低空经济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省市积极先行探索和出台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截至20246月,全国包括北京、广东、福建等19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包括浙江、广东、黑龙江等8个省份将低空经济相关核心产业写入十四五规划。全国包括北京、山东、安徽等地发布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计划。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进步加速和市场需求爆发,低空经济有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25年,国务院《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持续落地,将进一步细化适航认证、空域分层管理、商业化运营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多个省份如湖南、江西、安徽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2025年可能实现全国范围的低空飞行网络初步覆盖。地方政府将通过税收优惠、基础设施投资,如无人机起降场、通信基站吸引企业布局。例如,深圳计划2025年建成全球无人机之都,广州、成都等地聚焦城市空中交通(UAM)试点。

技术层面,AI驱动的结合5G/6G、北斗高精度定位自主导航系统将进一步提升飞行安全,满足复杂城市环境需求。基于地理信息和物联网的空域管理平台将实现动态调度,降低空域冲突风险。5G /6G 网络覆盖和卫星互联网提供实时数据传输,支撑无人机集群协同和远程监控。

同时,应用场景逐步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完善,低空经济将在政策红利释放、技术成熟和资本涌入下实现高速增长,持续突破安全、成本和法规问题。未来成为催生全新商业生态的核心赛道。